0371-66310002
技术专题
公司新闻 技术专题

消毒剂如何合适使用?消毒产品,时间及用量有讲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浏览次数:0

  消毒剂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用的药物,水产上“消毒”是杀灭或消除水体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及时有效地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可以通过控制病原使水体微生物达到生态平衡,不至于造成生态失衡,降低水产动物感染的风险,减少疾病的发生及药物的使用,提高养殖成功率。但是消毒产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和刺激性,对水产动物具有一定的伤害,而且一些化学物质对水体环境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消毒时机、合适的消毒产品以及消毒剂的使用量等问题。

1.png

  一、如何把握消毒时机?

  在使用消毒剂之前,消毒时间、水温、pH值、有机物和溶氧以及水产动物的状态等问题需要考虑清楚:

  1、消毒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全池泼洒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9:00~11:00,或下午15:00~17:00时间段给药。

  2、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药效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强,作用速度加快,如含氯消毒剂等。

  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随水体pH的升高作用增强,常用消毒产品如生石灰本身具有强碱性。

  4、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种类与含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消毒剂的使用效果。主要原因有:(1)有机物会在病原微生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碍药物的渗透;(2)有机物与药物作用后形成溶解度比原来更低或消毒效果更弱的化合物,并且这些化合物对病原体起到一定保护作用;(3)有机物直接与药物作用,降低药物浓度影响药效。

  5、水体溶氧较高时,水产动物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强;溶氧较低时,易发生中毒或相关负面影响。

  6.虾蟹在蜕壳期体质虚弱,抵抗力差,这时采取消杀措施很容易导致虾蟹等甲壳动物大量死亡。

  二、怎么选择合适的消毒产品?

  发病的池塘氨氮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水体的还原性物质积累过多时,施用氧化剂如含碘消毒剂后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含量,改善养殖池塘里的水体环境;季胺盐类、含钙的化合物等,具有阳电荷,能絮凝部分有机碎屑、泥土颗粒等,有利于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藻类繁殖,进而改善养殖水体的环境;季胺盐类化合物能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增大氧气的溶解度以增加水体溶氧,另外部分氧化性药物与还原性物质反应又减少了耗氧,起到间接增氧的作用。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选出合适的消毒产品需要我们对它们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才能针对性的使用消毒剂。

  三、使用消毒剂时用多少?

  提倡采用“少量多次”的使用方法,每次使用剂量不要超过0.3ppm。一般情况下使用可连用两次(其间间隔一天);如遇病情严重,可连用3—7次(每次间隔一天),如此用法,常规“消毒剂”既起到了较长时效的抑菌及改良水质的作用,又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其副作用,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市场上很多常规水产“消毒剂”生产厂家在产品标注中一般推荐使用剂量为0.5ppm左右。

2.png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消毒剂在使用时一些不好的特性,是需要我们注意以及衡量的。如含氯消毒剂易受水中有机物和酸碱度变化的影响,且对器具有腐蚀作用,对养殖动物的毒性也较大;氯制剂中含有的有效氯与水体作用生成各种卤化物,产生多种不易挥发的卤化有机物(如三卤甲烷等),同时氯制剂与水中氨作用,生成氯胺,对水中病原体不但没有灭活作用,且达到一定浓度后.对水生生物还有毒副作用;季铵盐类的杀菌效果易受水质硬度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杀菌效果较差;碘制剂虽杀菌效果好,但易受光线、温度的影响,易蒸发失效;酚类消毒剂虽受有机物影响小,但杀菌效果差,对环境有污染,具毒性和腐蚀性等等。

  水产养殖消毒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合理选择消毒产品,使用合适的剂量。一旦出现负面影响,应立即停用,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换水等。总之,使用消毒产品不能只看好的一面,不好的副作用也需要进行衡量并采取措施尽量减免影响。而且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对药残、禁药和水域污染等问题的整治在持续进行,水产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发布,如陆基水产养殖、养殖污水零排放、菌屋、生物絮团和疫苗等。

版权所有:赛有渔 豫ICP备1804153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