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6310002
技术专题
公司新闻 技术专题

孢子虫病难治,解析孢子虫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0-09-17 浏览次数:0

孢子虫的种类特别多,据说有上万种,其中种最多的就是黏孢子虫纲。孢子虫全部是营寄生生活,且大部分都是以鱼类为寄主。大多数孢子虫并不引发鱼类大量死亡,但会在病鱼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孢囊,有时数量众多,看上去很丑陋而失去商品价值,容易引发鱼类死亡的如碘孢虫、球孢虫、单极虫、两极虫、四极虫、尾孢虫、黏体虫等。

1.png

近几年发病率极高鱼类孢子虫病,危害鱼类的粘孢子虫种属很多,虫体较微小,在发育过程中都产生孢子而且粘孢子虫寄生非常广泛,几乎对每种鱼各种器官都能感染,甚至在同一条鱼的同一器官内有数种粘孢子虫寄生。

孢子虫的发病时间从5~10月都会发生,但暴发时间一般在7~9月为甚,冬季也有发生。

粘孢子虫是在海水及淡水鱼类寄生虫中种类最多。粘孢子虫绝大部分种类,对鱼的危害不大,只有少数种类引起严重的流行病,影响鱼的生长、发育。

孢子虫病是由粘孢子虫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上,长出白色的粉刺状的孢囊,堆积成瘤状,一簇或者一排布满腮部或鱼体,孢囊寄生的部位会产生充血,呈紫红色或者溃烂。

一些患病严重的整个腮部都会布满孢囊,造成鱼的鳃盖无法正常闭合,如果扒开鱼的鳞片,你会发现鳞片下也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孢囊。患上此病的鱼会因为衰弱,呼吸困难,最终缺氧而死。

1、感染初期,寄主无任何症状显示。此期很难发现,只有通过仔细镜检才能发现寄生部位的粘孢子虫营养体或孢子、胞囊,通常在鱼的肠道、血液都会看到。

2、感染中期,寄生于鳃部的常伴有粘液增多、鳃丝腐烂和肿胀等症状,鳍上寄生的伴有蛀鳍现象,体表寄生的伴有体表粗糙、鳞片竖起等症状。

寄生于头背部肌肉、鳃弓中的粘孢子虫不形成胞囊,镜检可见大量散生的孢子虫体,寄生部位呈现不同程度隆起,隆起处松软,内部肌肉腐败。

3、感染后期,寄生于脑部和其它器官内的,解剖寄生部位可见白色胞囊。此期病鱼常伴有在下风处非缺氧性集群浮头现象,出现少量死亡。

大多数时候,根据鱼体上的孢囊很大,肉眼就可以进行初步的判断,如果要进一步确诊是哪一类孢子虫引起,就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有时发生孢子虫病孢囊很小,大一点的在体表、鳍条上出现如粟米大小的乳白色胞囊,或是寄生在肌肉里,致鱼体表高低不平,或有瘤状突起,或是寄生在肌纤维中、颅内、脊柱,后者判定起来比较困难,可结合鱼在水中游动是否异常,是否消瘦加以判定。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根据寄生部位分为:

鳃孢子(鳃丝上)死亡量小,喉孢子或脑孢子(喉咙里)。

肤孢子(体表鳞片下肌肉里鼓起白色孢囊)死亡量20%~30%。

腹孢子(腹腔内,造成腹部膨大)感染率很小。

肠道孢子(肠道内可堵塞肠道)感染率很小,在感染后期,中期表现的症状加重,死亡量增加,不死个体形态丑陋或有异味。

喉孢子:这是所有孢子虫里最急性,死亡量最大,危害量严重的一类,造成鱼喉咙发红肿发炎,长期不进食,鱼体消瘦,眼球突出,鳃丝肿胀,鳃往外鼓,无法闭合,易缺氧,清晨岸边浮头,最后孢囊穿破喉咙,鱼体死亡。

暴发前症状:为食量大减或不吃食,3~5天开始发现死亡,塘边漫游增加,死亡量迅速上升,死亡高峰为10~15d。诊断方法可根据上述症状进行判断。也可提取感染部位的组织和胞囊,压片镜检发现粘孢子虫体即可确诊。 

孢子虫病的防控

对于成鱼养殖来说,治疗孢子虫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因为孢子虫形成的包囊的几丁质的外壳,一般药物无法渗透到胞囊内部而起作用,多数药物的治疗方案实际上是阻止感染了鱼体的孢子虫向成熟孢子虫的发育,减少或者控制病鱼孢子和胞囊的数量,降低死亡率,并不能彻底杀灭孢子虫和胞囊。因此,孢子虫病需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才能有一定的疗效孢子虫分内孢、外孢外孢子虫治疗相对容易,内孢子虫治疗的最佳方法就是内服

外用:有经验的养殖户使用常规外用杀虫药如环烷酸铜、阿维菌素、菊酯类、敌百虫等,内服:盐酸氯苯胍、盐酸左旋咪唑、地克珠利等,效果通常直接显著,但对鱼体本身的副作用也很明显,鱼的肝脏机体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建议用天然安全的草本驱虫净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驱虫严重时可内服加外用外泼产品时为增加效果,可以加上聚维酮碘一起用,次数一到两次,如果用两次,每二次间隔3天使用。

了解更多水产技术

版权所有:赛有渔 豫ICP备1804153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