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6310002
技术专题
公司新闻 技术专题

早春“两虫一菌”操作真的有必要吗

发布时间:2021-03-24 浏览次数:0

       清明节快要到了,一部分养殖朋友又要开始做所谓的“两虫一菌”的工作了,至于为什么要做,很多人都是很茫然的,好象以前都是这样做的,觉得要是我们自己不做心里会不舒服的。在四十年以前,天还是蓝的,水还是绿的,鱼儿还是不吃饲料的,“两虫一菌”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道理,但是到了高密度养殖的今天我们还要照搬以前的经验吗?

       备注:“两虫一菌”清明前后,水温回暖,正是鱼类摄食转旺、快速生长的时机,同时也为虫类繁殖、细菌滋生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个时候很多地区的养殖户就要采取“两次杀虫又消毒杀菌一次”的工作。

e6e8305338bd401091da9e378aef1634.jpg

       第一次杀虫:水温连续3-5天超过15℃,一般在三月中下旬,或平时看到鱼吃食炸塘,水面异常跳动,白鲢翘尾等现象时。即可开始杀虫消毒。过早杀虫达不到效果,过晚杀虫则鱼的寄生虫发病率高。选择草本驱蟲净纯中药防治,使用草本驱蟲净控制寄生虫后,配合改底调水措施,及时拌喂金肝利胆+止雪肠鳃康+赛有渔液肽美,以防细菌性疾病发生。

       第二次杀虫:杀完第一次虫之后,间隔7-10天,杀第二次虫,选择茅孢清,驱虫散纯中药防治等,两次杀虫的药物最好有所不同。使用茅孢清时,加强改底调水,如有内孢子虫建议配合金肝利胆或对虾肠肝宁+赛有渔液肽美,再用金肝利胆或对虾肠肝宁+止雪肠鳃康+赛有渔液肽美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杀菌消毒一次:第二次杀虫完成之后,间隔1-2天便可消毒,选择生石灰、漂白粉、聚维碘酮等,全池消毒。

草本驱虫净+.jpg

       高产池塘在养殖过程中系统的自我净化主要依靠水体中的藻类和有益微生物。 而药物对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及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一旦用药就难免会引发很多的连锁反应,假如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净化机制及净化能力出现问题,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水质问题。

       我们先试着分析一下早春的鱼塘特点及用药后的变化:

       大多数池塘在养殖之前都会进行清塘消毒处理,此时水中微生物大部分被杀灭,活性很低。在进水后,养殖户会使用培水的肥料,其中主要成分是藻类的营养素(如氮、磷肥),因此藻类长得快而微生物长得慢,这个时候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无法同时跟上,二氧化碳的消耗远大于二氧化碳的补充,所以pH值不断升高。

       当放入种苗后,由于早期调水鱼类(如花白鲢)的体重较小,捕食强度不够,藻类的生物量处于较高水平。

       假如我们在这个时机使用了杀虫类药物,而且是多次大剂量的使用,会杀死水体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浮游动物,一些藻类会因为无法被浮游动物摄食而老化,新的藻类又会很快长出,而致使水色过浓。溶解氧、PH值昼夜变化加剧,给水生动物带来应激。

       有些鱼塘早春水温较低,有机物质较少,杀虫类药物毒性较大,特别是菊脂类药物对花白鲢的危害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花白鲢死亡。

       然后在杀虫之后,我们又会进一步使用杀菌类药物,使水体中本来还没有恢复的微生态系统进一步的被破坏。而池塘中细菌的繁殖和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是远远慢于藻类的繁殖速度的。由于细菌大量被杀死,氮循环等受阻,藻类会由于缺乏营养源而死亡,PH降低,溶解氧降低,给我们的养殖对象带来又一次的应激。

       因为消毒剂不能提高初级生产力,甚至还破坏初级生产力。由于消毒剂不是从本质上解决污染积累的问题,一种病原是压住了,但污染还在,必然导致第二种病原生长,如此反复,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无药可治。生态系统可能会变得非常脆弱,对我们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来说可能会非常不利。

       因此,养殖前期有必要控制藻类生产力,使它与池塘中各种生物的生物量相平衡。虽然培藻很重要,但是水质的稳定更为重要。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水体中的藻类的数量和种类,整个池塘的生态平衡更为重要

版权所有:赛有渔 豫ICP备1804153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