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的黄颡鱼成鱼背鳍发红溃烂,伤口还带有些许水霉菌丝,这可急坏了陈老板。电话沟通得知,陈老板的鱼塘现在的水温已接近0℃,造成黄颡鱼成鱼背鳍发红溃烂最大的原因就是拉网造成的机械损伤,随后,溃烂处又因细菌性感染导致水霉菌丝产生。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鱼体表无鳞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甚至在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因此,在防治鱼病时,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水霉病病因及症状:
冬季,又到了水霉高发的季节。水霉病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疾病,由水霉菌感染引起,除了食用鱼上已禁用的孔雀石绿外,目前还没特效药可用于治疗。黄颡鱼一旦感染,吃食会受到极大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大面积死鱼,危害较大。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对水生动物种类没有选择性,凡受伤的机体和卵均可被感染致病。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捕捞、运输、转池操作时引起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造成,水霉菌侵入伤口,向内外长出菌丝,分泌毒素,引起组织溃烂,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棉毛状菌丝;鱼体表被寄生虫咬伤,或因饲料中营养不良引起表皮溃烂,水霉菌随溃烂部位侵入,也可引起水霉病。此病危害大,关键在于预防,具体操作是鱼体搬运前使用液肽美全塘泼洒,以防鱼体应激。搬运过后,要适当的消毒,避免出现搬运鱼体出现损伤。
冬季水霉病如何预防?
黄颡鱼越冬期间很少投饵,也很少开启增氧机,更加不会换水,容易造成水体老化,在池塘底部滋生有害细菌,恶化池塘底部黄颡鱼的栖息环境,容易引起黄颡鱼发生腐皮病等病害。黄颡鱼为底层鱼类,停食后中后期集群趴在池塘底部,造成局部溶氧变低,要求在黄颡鱼越冬期间每隔1个月左右,消毒或改底1次,消毒与改底轮流进行。
冬季水体水温上低下高,出现逆分层现象,黄颡鱼集群滞留底层,正常情况下观察不到鱼类活动,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思想。事实上,冬季溶氧下降速度比较慢,不像夏季变化突然,而是逐渐来临的。因此,坚持每天中午巡塘,仔细观察水层下鱼类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巡塘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测量池水溶氧含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遇到水霉病爆发,可全池泼洒水美净,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袋泼洒6亩/米水深,每日一次,连用2天,酌情增减用量。
除了要做好改善环境、外泼消毒剂外,更应当在气温逐步稳定后,适当降低池塘水位,提高水温,尽早促使黄颡鱼摄食,恢复体质,才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越冬工作重于山,前期工作做足了,后期管理到位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