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6310002
技术专题
公司新闻 技术专题

养殖池塘浓绿水或老绿水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0-09-18 浏览次数:0

水产池塘在养殖一段时间后,塘底常常会沉积大量死藻、浮游动物、野杂鱼等尸体,剩料、动物粪便及外源水的有机物、泥土杂质等等。正常溶氧充足的情况下,塘底的有机物可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转化为藻类、水草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1.png

如果底部有机物积累越来越多,微生物降解时消耗的溶氧也会不断增加,微生物的种类由好氧型也会逐渐变为厌氧型,降解过程也会由原来好氧生物降解逐渐转变为厌氧生物降解,并会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水产动物中毒,而且厌氧型微生物大多是致病菌,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底质恶化,如底质发黑、发臭、发粘、发热、泛酸等,寄生虫和致病菌大量繁殖,造成水产动物频繁发生疾病,特别在高温季节的投料高峰期以及高密度的精养池塘更需要定期改底。

以下塘底都是已到需要“抢救”的情况:

1、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不易很快破开或泡沫发黑发黄发臭;

2、池塘角落泡沫发黄、漂浮物发黑、池水分层及水色不一致;

3、池底冒气泡或有烟雾上升,特别是清晨阳光照射下;

4、水体pH值早晚无变化,长期低于6.5或高于8.5;

5、底泥发黑、发臭等。

养殖过程中的“改底”其实就是通过一些人为措施改善池塘底部环境,通俗说改底就是通过相关措施消除底部环境中的有害因子,改善底部的环境状态,需要做到“底质改良的效果”大于“底质恶化的速度”。虾蟹等水产动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池塘底部,塘底是虾蟹等水产动物的核心生活区,所以在虾蟹的养殖过程中,改底是养殖户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特别在高温季节的投料高峰期以及高密度养殖池塘。

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改底,以预防为主,一般情况下,养殖前期15天左右改底一次,养殖中后期7-10天改底一次,具体频次和使用量根据池塘实际情况调整。池塘有机物过多,底质严重恶化如发黑、发臭时,建议先泼洒超能解毒灵+赛有渔液肽美解毒抗应激,并配合使用氧化型底改如过硫酸氢钾+底部增氧颗粒,杀灭部分有害菌,将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易分解的小分子物质,提高底部溶氧,然后间隔一天在晴天中午再使用生态修复师,配合开启增氧机,泼洒长效增氧剂效果更好。使用时注意水体溶氧,若池塘缺氧或天气不好,建议不要使用,藻类过多也会抑制活菌的生长繁殖

其实池塘底部的有机污染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养殖过程中的剩料、水产动物粪便及死藻,还有杀虫产生的动植物尸体,所以建议改底时配合日常管理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有机污染物的产生,比如投喂饲料时,根据天气、温度、水质、虾蟹吃料情况和蜕壳情况灵活调整投喂量,拌喂超能丁酸菌种超能乳酸菌种促进消化,定期泼洒超能芽孢菌种超能EM菌种分解有机质,净化水体环境。

常用的化学性改底以氧化性底改居多,比如过硫酸氢钾,通过高氧化还原电位,把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提高有机物的降解速度,也可以使有些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如氯仿、杀虫剂、除草剂、藻毒等)通过强氧化剂氧化为容易被生物降解的物质,然后再通过的微生物分解,同时提高池塘底部氧化还原电位,减少还原性物质(毒素)的蓄积,释放新生态氧,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增加池塘溶氧,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化学型改底作用速度快,但效果没有生物性改底持久

化学性改底虽然可以暂时性的通过其氧化性把一些还原性的有机物氧化,但却会对底部有益菌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底层生物膜(藻类、菌类)被破坏,也会破坏池塘的自我修复能力。当长期或过量地频繁使用化学类改底产品,就会造成池塘底部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到塘底的微生物菌群,不利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长期使用就会造成底部“板结”,水质偏瘦。

了解更多水产养殖技术

版权所有:赛有渔 豫ICP备1804153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