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6310002
技术专题
公司新闻 技术专题

对虾“红体病”频发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2-15 浏览次数:0

1.png

  一、病毒病导致的红体现象

  桃拉病的红体现象早期症状表现为: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虾体无明显改变,仅尾扇出现蓝色斑点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肉眼分不出肝脏和心脏(正常对虾肉眼可分清肝脏和心脏),只能看出肝胰脏肿大或变淡红色;病虾体色呈茶红色,甲壳变软,与肌肉易分离,有时出现不规则黑斑,游动缓慢,肝胰腺和肠道红肿,捞离水后立即死亡。一般来讲,幼虾感染桃拉病毒后,出现急性死亡导致排塘,成虾死亡速度则相对较缓。感染该病后2天-3天食欲猛增,大触须变红,肌肉容易变浑浊。后期症状为:红须、红尾、壳软(与刚蜕壳的软皮虾的区别是:这种病虾的额角仍然是硬的),体色变成茶红色,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病虾甲壳变软,与肌肉易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肝胰脏肿大变白或糜烂,肠道红肿。桃拉病的发生受水环境的变化影响很大。患病的虾大部分死于蜕壳期,幼虾急性死亡,成虾慢性死亡。

  二、细菌性红体现象

  细菌性红体多由副溶血弧菌和白斑杆状病毒(WSSBV)等引起的,病虾副肢变红,严重时全身呈淡红色,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有的在水中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反应迟钝,不摄食,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

  游泳足特别明显,步足、尾扇也呈红色,头胸甲的鳃区呈淡黄色,严重时全身呈淡红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有的在水中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反应迟钝,不摄食,不久后死亡。此病症主要表现为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习惯上也称之为“红腿病”。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流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食减退或停食。病虾的鳃呈淡黄色,壳变硬,肝胰脏变异不明显,机体无黑斑症状.

  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常年养殖的池塘,清淤、消毒不彻底、池水交换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弧菌性红体的发生也会受到水中各种理化因子变化的影响,在气温比较高且变化无常,降雨量较多雨季,水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等)变化较频繁时,此病发生几率较高。

  三、应激性红体现象

  当水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突变(尤其是水温、盐度、pH值、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时,白对虾表现为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有时人为捕捞、施药等工作也会使其触须及尾扇甚至附肢变红。但内脏正常,体表无变化,采食量正常或轻微减少,但无空肠空胃等发病症状,也无偷死发生。

  这是白对虾为适应其变化而表现出的普遍现象,称之为“应激性红体现象”,这一现象将在短时间内随着水温、盐度等因子的稳定而消失。但在应激期间,白对虾的抗病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敌害生物侵袭,使其继发成细菌性、病毒性等疾病。应激性红体在整个养殖期间都可发生。常发生在气温突变、暴雨之后,或消毒剂使用过量及大量排换水之后等,一般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和台风暴雨时候。虾池排换水时不能一次换太多,最多不要超过10%,以防温差、盐度差和pH值差过大引起对虾的应激反应。

  四、亚硝酸盐中毒导致红体

  养殖中后期,水体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引起对虾中毒,病虾大多出现断须、软壳,夜间虾体发红,肠道弯曲、积水,游动缓慢,不摄食。主要发生在水质浑浊、透明度小、池底污染严重的池塘,一般刚蜕壳的虾较易中毒,因此蜕壳高峰期为危险期,特别是高密度养殖的高位池及精养池。由于放养密度高,虾的排泄物、残饵量增加,常造成池水水质指标严重超标。一般亚硝酸氮超过0.6毫克/升时出现慢性中毒,超过1.5毫克/升时出现急性中毒。同时氨氮含量过高会抑制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从而使亚硝酸盐积累并加重其毒性。

  症状:虾不摄食、游动缓慢、弹跳无力,触须、尾扇、游泳足发红,虾体微红。多数虾先在池塘表面缓慢游动,继而转入中下层水体,最后静伏池底而死,临死时体色逐渐变成青紫色继而呈灰白色,中毒不深的虾捞起后放入干净水中并充气增氧,病症会慢慢好转。一般刚蜕壳的软壳虾较易中毒,蜕壳高峰期常出现急性死亡现象。

  综上所述,一旦对虾出现红体病,需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分析与防治,具体的解决方法,请和技术老师联系,及时为您排忧解难!

版权所有:赛有渔 豫ICP备1804153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