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6310002
技术专题
公司新闻 技术专题

冬季鱼塘“保卫战”:从北方冰下增氧到南方防病“烂身”的全程方案

发布时间:2025-11-18 浏览次数:0
降温预警!越冬管理实战!

寒冬将至,水温骤降,对养殖户来说,是一年中管理最关键、也最让人揪心的时期。一旦管理不到位,鱼儿轻则停食、掉膘,重则爆发病害,甚至全军覆没,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

我国地域辽阔,北方天寒地冻,南方冷暖交替,各地的越冬管理方法侧重点不同。但无论您身在何处,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让鱼儿安全、健康地度过低温期。

下面,就为您分别梳理北方和南方的越冬管理实战要点,全是干货,帮您看紧塘口,守住收益。

一、北方越冬期管理要点与鱼病防治

北方越冬管理的核心在于“冬前筑基”和“冰期守护”。

越冬前的“筑基”工作

安全越冬,功夫在冬前。秋季水温适宜,是养殖对象生长和蓄积能量以备越冬的最后时机,也是为整个越冬期打下坚实基础的黄金阶段‌。

1.体质强化(“贴秋膘”)‌

在停食前约一个月,应投喂优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适当增加饲料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E)的含量。这有助于鱼类积累足够的脂肪和肝糖原,增强免疫力和抗寒抗病能力,相当于为它们穿上了“内在棉袄”‌。

2.池塘修整与消毒(“扫屋清巢”)‌

清塘曝晒‌:对需要排干水的池塘,务必彻底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让池底经受充分的日晒冰冻,以杀灭病原体和改善底质‌。 

3.水位管理(“加深棉被”)‌

北方冬季气温低,水体表面结冰。冰层以下的水温相对稳定,通常保持在4℃左右。因此,在封冻前,务必将池塘水位加高,一般建议达到2米以上。深水位意味着更大的水体热容量,底层水温更稳定,不易因气温骤变而波动,为养殖生物提供了更广阔的安稳栖息空间‌。

4.鱼体病害清理,不要带病越冬

根据鱼体状况,做好越冬前的驱虫、杀菌、恢复伤口的工作,确保健康越冬。同时,培肥水质,提供好的环境。

(二)越冬期间的“守护”核心

当冰层覆盖水面,池塘仿佛进入了“休眠”状态,但养殖户的管理工作绝不能休眠‌。

1.冰层维护‌

及时扫除冰面积雪,扫雪面积越大越好,小池全部扫净,大池可每隔1米扫1米,南北走向,以利采光。

冰封水体管理需格外注意:及时破冰并凿设通气孔,定期搅动防止复冻‌。有条件的可采取微流水长流防止完全封冰。

2.水质管理——核心是“溶氧”‌

冰封后,水体与空气的交换被切断,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溶氧的主要来源。因此,保持冰面透光性至关重要‌。

(1)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在5mg/L以上,pH值在7-8.5,透明度在40-50厘米。

(2)越冬池应禁止滑冰、冰下捕捞等,避免鱼类受惊乱窜,消耗体力,增加耗氧量。‌

北方越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秋季开始精心准备,并在整个冬季持续关注。通过做好体质强化、池塘修整、水位调控等冬前工作,以及加强冰层维护、水质管理等越冬期管理,才能有效保障养殖生物安全越冬。


二、南方高温转凉季综合防治方案

(一)立冬小雪节气操作指南

1.水温过渡管理‌

月底降温前,逐步加深水位至2米,缓冲昼夜温差。

2.投喂调整‌

水温>15℃时,中午投喂添加中药保肝护胆、提高免疫力的优质饲料。

水温降至10℃时停喂。

(二)低温各类鱼病防治措施

1.警惕低温期病毒

——以鲈鱼弹状病毒为例


流行特点:如鲈鱼弹状病毒,该病‌主要发生在低温季节标苗期‌,流行高峰为10-11月和‌3-4月‌,‌适宜水温为18-22℃‌。主要危害苗种,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症状:病鱼会出现打转、体色变黑、体表出血、腹部肿大等症状。典型特征是背鳍后部身体像煮熟一样的颜色。


预防:在平时投喂中拌喂中药抗病毒产品。‌

57424e26-cc67-43f6-96ba-2eab75a2f01c.png

2.防止各种鱼体外伤,避免感染真菌性疾病

低温期真菌性疾病除了大家熟悉的水霉病以外,还有丝囊霉菌。  

广东地区养殖生鱼、加州鲈常见大量“烂身”现象,镜检溃烂处可见较多的真菌丝囊霉菌,称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US),传染性强,严重感染时处理不当可造成全塘鱼死亡。

流行特点: 水温18-22℃为丝囊霉菌发病高峰期,鲈鱼、生鱼易得,15-26℃均可活跃,低温期(12月-1月)仍具传染性,和水霉病5-22℃有重叠。水温合适时,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区域性流行感染。低温期鱼体表有伤口即可快速感染并发病死亡,呈现感染周期短、死亡周期长、累计死亡率高的特点。其中生鱼、加州鲈最敏感;生鱼发病多为未分塘,密度大,规格7-8两/尾为主,加州鲈冬春季各种规格均会发病;鱼体背鳍至臀鳍之间躯干两侧常见感染。

   丝囊霉菌 vs 水霉病:

鱼体感染水霉部位黏污严重,体表肉眼可见白色絮状物;而感染丝囊霉菌鱼体表则相对干净,肉眼难以观察到菌丝,需通过镜检溃烂处肌肉压片或组织病理切片观察。丝囊霉菌寄生时菌丝从表皮深入肌肉,导致感染位置深层肌肉坏死出现明显肿胀,而水霉为浅表寄生波及周边部位,感染位置肿胀不明显。感染丝囊霉菌后造成鱼体溃烂,溃烂灶常见并发水霉病,加重病情。

容易感染丝囊霉菌的情形

(1)鱼体表损伤,如低温冻伤、挑鱼、寄生虫等造成表皮损伤,细菌、病毒感染造成出血性伤口等,均易继发感染丝囊霉菌出现“烂身”。


(2)体质差抵抗力弱,特别是养殖密度大,冬季长时间停料的鱼塘,鱼抗病力差。

(3)水质、底质恶化的池塘,尤其是塘底有机质严重积累,水质指标长期超标的池塘,鱼更易发病。

(4)水瘦、水清、水浅、增氧能力差的池塘,水体保温性差、水体不稳定、鱼体质弱,也容易发病。

(5)引入带有丝囊霉菌的外来水。

微信图片_20251117112456_320_65.png

防控建议

目前尚无针对性处理丝囊霉菌的特效药物,一旦感染多损失惨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防止各种损伤,忌带病入冬,应提前检查鱼体,依据不同病因处理相应问题(如锚头鳋、指环虫等);冬春季忌刮鱼过塘、加水换水,造成应激脱黏或鱼体之间摩擦损伤。

(2)深水过冬、肥水过冬,提高水体保温功能,同时抑制霉菌生长繁殖。入冬前宜提前加深水位至3米以上;


(3)增强鱼体体质,冬季勿长时间停料。

(4)优化水质底质,冬季应坚持7天改底一次,并保证一定的增氧力度,保持水质稳定,同时减少水体有机质及毒害物质,改善环境,减少发病。


3. 拌喂中药驱虫,防控常见寄生虫

低温期易发寄生虫如小瓜虫、斜管虫、波豆虫、车轮虫、指环虫、锚头蚤等,需提前预防:


(1)小瓜虫: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此病在水温12~30℃范围内最为盛行。患病鳜鱼的症状包括鳃丝呈现暗红色,同时鳍条和体表被白色小点覆盖。病鱼的行为会出现异常,如漫游、集群、相互摩擦,并常挣扎游至水面后又倾斜扎入水底,如此反复直至死亡。

(2)斜管虫:斜管虫病通常在水温12~18℃时流行,但若鱼体质虚弱或水质不佳,即使水温超过28℃,也有可能发病。此外,斜管虫病具有暴发期短的特点,若未能及时处理,短时间内可能导致鳜鱼大量死亡。患病鱼的症状包括食量显著减少,病灶处分泌大量黏液,形成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且鱼常离群独游。


(3)波豆虫:12-20℃最为活跃。病鱼在感染波豆虫后,会出现鳃盖无法闭合、呼吸困难的症状,同时体表和鳃上的粘液会大量增多(又称白云病)。这些症状是诊断波豆虫感染的主要依据。感染2-3天就会引起大量死亡。

(4)车轮虫:适宜水温20~28℃。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放养密度过大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患病鱼通常表现出体色发暗、失去光泽、食欲下降、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或时而乱窜等症状。同时,其鳃部黏液增多,镜检可观察到大量车轮虫。

(5)指环虫:水温20~25℃范围内高发。指环虫主要寄生鱼的鳃部,利用其吸盘上锋利的小钩刺入鳃部上皮细胞,导致鳃组织受损,也可造成继发性感染。大量寄生可使鳜鱼苗种大批死亡。患病鱼常表现出身体发黑、闭口、腹部收缩、鳃丝肿胀以及采食缓慢等症状。通过鳃丝镜检,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指环虫存在。

(6)锚头蚤:锚头鳋在水温12~33℃范围内均可繁殖,最适繁殖温度为20~25℃。     



三、南北通用管理建议

北方和南方每周检测溶氧、氨氮、亚硝酸盐,做好水质监测,南方注意pH值维持在7-8.5。

结语

低温期水产养殖管理,关乎全年收成。希望大家结合本地实际,提前准备、精细管理,科学防控病害,助您的鱼儿安然度过寒冷季节!

欢迎联系我们,获取南北水产越冬管理与病害防控实战经验

文/赛有渔水产技术专家 国家执业渔医师  程鸿轩

END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所有:郑州赛有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784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