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卡氏菌病主要由鰤诺卡氏菌引起,这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该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见于养殖水体、底泥及有机碎屑中。当加州鲈因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应激频繁或免疫力下降时,病原菌可通过鳃部呼吸、体表伤口或消化道黏膜等途径侵入鱼体,引发系统性慢性感染。该病潜伏期较长,通常为数周至数月,病程进展缓慢但破坏性强,尤其在持续不良环境条件下,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即使病鱼不死也严重影响成鱼的商品价值,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一)环境因素
水质恶化: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大量堆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同时溶解氧持续偏低,鱼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免疫功能显著下降,为诺卡氏菌感染创造了条件。
温度影响:流行水温15-32℃,25-28℃为疾病高发期,尤其在夏季高温、暴雨或持续低压闷热天气下,病原菌繁殖加速,极易诱发群体性暴发。养殖后期也发病较多,主要原因是投喂后积累的粪便、残饵聚集,水质变差,在细菌事宜的温度下,鱼类更易染病。
(二)管理不当
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过高不仅加剧了水体污染,还增加了鱼体间的接触频率与摩擦,导致体表损伤频发,显著提高了病原菌入侵风险。
投喂过量:过量投喂加重了鱼体肝脏代谢负担,易引发脂肪肝及消化功能障碍,从而削弱整体抗病能力,形成继发感染的温床。加州鲈对商品饲料中的糖类不耐受,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肝脏受损,抵抗力降低,也是易患病的因素。
操作损伤:日常拉网、寄生虫叮咬、不规范搬运等操作均可能造成体表创伤,为诺卡氏菌提供了直接入侵通道。

(一)潜伏期
此阶段鱼体外观无明显异常,仅表现为摄食积极性下降、活动减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等非特异性症状,常因不易察觉而延误干预时机。
(二)中期症状
体表病变:体表出现花身、点状出血或局部溃疡,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外突,部分个体腹部膨大,触摸有坚实感。
行为异常:部分病鱼离群缓游,摄食量显著下降,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群体中开始出现零星死亡。
(三)晚期病变特征
内脏及鳃部结节: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等内脏器官表面密布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约0.1-0.5厘米,肌肉组织中也常见肉芽肿性病变,此为诺卡氏菌病的典型病理标志;有时,也会在鳃丝形成乳白色的结节,鳃明显褪色。

解剖特征:肝脏显著肿大、颜色偏黄,质地脆化,脂肪浸润明显;部分器官出现纤维化改变,显示病程已进入慢性阶段。

(一)预防重点
1.水质管理:
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废物,稳定水体氨氮与亚硝酸盐水平。
维持适宜水深,避免水温与溶氧剧烈波动,高温季节适当减少夜间投喂量,以降低夜间耗氧负担。
2.增强鱼体免疫力
保肝护胆:在饲料中科学添加肝胆无忧、氯化胆碱等功能成分,调节脂质代谢,缓解脂肪肝症状。同时拌喂相应的中药动保产品,保肝护胆、调节糖代谢,提高免疫力。
抗应激处理:在天气突变、水温波动等应激高发期,及时泼洒VC、VE等抗应激制剂,增强鱼体适应能力。
3.减少操作损伤
规范拉网、转运等操作流程,避免机械性损伤;定期检查并处理寄生虫问题,如锚头蚤、钉虫等。
(二)治疗建议
药物选择
内服:优先选用氟苯尼考联合盐酸多西环素等敏感抗生素,严格按照说明控制剂量与疗程,防止耐药性产生。建议用药前先做药敏试验。
外消:选择天气稳定时段,使用碘制剂或过硫酸氢钾等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辅助措施
在治疗期间添加复丁酸梭菌、多维及保肝护胆的中药动保产品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营养吸收与代谢恢复。

如疫情严重、死亡量持续上升,建议及时清塘,并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与曝晒处理。

做好池塘准备:彻底清塘、杀灭池塘中的病原对此病的预防意义重大。
早发现早干预:建立定期抽样检查机制,一旦发现体表异常、行为变化等症状,立即开展病原检测与针对性处理,防止病情扩散。消化道创伤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应给以关注。
综合防控:坚持以水质调控与体质增强为核心,药物干预为辅助手段,避免盲目用药与过度治疗。平时定期拌喂中药进行保肝护胆、调节糖代谢。
减少应激:维持水体环境稳定,规范日常操作流程,最大限度降低鱼体应激反应,提升整体抗病水平。
诺卡氏菌病作为加州鲈养殖过程中的“头号杀手”,其防控必须采取系统化、综合性的管理策略,涵盖环境调控、科学投喂、规范操作及免疫增强等多个层面。关键在于维持良好水质、提升鱼体自身免疫力,并在治疗中严格遵循规范用药原则。通过科学、精细的养殖管理,可显著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保障养殖生产的持续与稳定。
文/赛有渔水产技术专家 国家执业渔医师 程鸿轩
全国服务热线:0371-66310002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摩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