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6310002
技术专题
公司新闻 技术专题

震惊!海南多地爆发对虾“红体病”,盲目治疗,损失惨重!

发布时间:2020-11-09 浏览次数:0

  近日,由于连续多个台风的影响,引起不少地区南美白对虾发病的情况比较严重。以海南文昌地区尤为突出,“红体病”让很多养殖户很受伤,该怎么治才能挽回损失?

1.png

  对虾红体病如何治疗?

  1、应激性红体

  此种病症在对虾养殖中也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突然变化造成对虾产生应激反应,此种情况发生可能有:

  ①天气温度突变突然降温、暴雨②进水盐度与池内养殖水体盐度相差太大(3个盐度以上)③倒藻引起的藻毒素中毒④水质指标(pH、氨氮、亚硝酸盐)等的超标。

  此种应激性红体主要表现为触须发红,尾扇尖部发红,在受到用药刺激或者拉网时会出现触须尾扇甚至附肢发红的现象,此种现象会随着盐度、温度等理化指标的逐渐稳定而消失,但在应激期间,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应激性红体通常发生在高温多雨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

  防治措施:

  ①稳定水质,调节水质pH、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护对虾肝胰腺护理肠道提高对虾体质。转肝期拌喂对虾肠肝宁,平安度过转肝期。

  ②暴雨之后及时开动增氧机,打破水体分层。

  ③一次性排放水量不可太大,在30公分以内,少量多次。

  2、副溶血弧菌性红体

  副溶血弧菌性红体也就是常见的水体当中弧菌过多导致的,调查发现,75%的对虾红体都是副溶血弧菌性红体,此种情况在全国养虾地区都有发生,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苏等地尤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高,且多发生于6月下旬的高温多雨季节。

  此种应激现象通常表现为附肢发红,特别是游泳足尤为明显,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红腿病”,同时也往往伴随着全身发红,病虾活动减弱,存在趴边、溜边,在水面垂直游动或者旋转运动现象,食欲减退甚至停止吃食,病虾鳃呈淡黄色,肝胰脏变性不明显,虾体无黑斑。

  防治措施:

  ①放苗前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清塘:放苗前对池塘用漂白粉或漂白精消毒,20-25kg/亩,消毒后晒塘,至池塘龟裂宽度2-3cm即可

  ②持续高温或者在暴雨后,解除藻毒素,稳定水质;杀灭抑制弧菌细菌

  3、病毒性红体

  病毒性红体才是真正的南美白对虾桃拉病毒(TAURA)红体病,此种病发生的蔓延时间较长,一般较少引起急速的大规模死亡现象,但死亡量极大,常常让养殖朋友因为没有对症下药而措手不及,造成极大的损失。经过调查发现,病毒性红体病发生主要有几点规律:①气温骤升骤降②潜伏期在30-60天③发病时对虾规格在5-9cm④养殖水体水色低,透明度低,理化指标超标。

  病毒性红体发病时长出现虾群群体出现环游现象,虾体无明显改变,尾扇出现蓝色或白色小斑点;肉眼难以分辨出心脏和肝脏,但可以看出肝胰脏肿大或变为淡红色;感染该病后2-3天食欲猛增,大触须变红,肌肉浑浊;到后期表现为红须、红尾、软壳(但是这种虾的额角是硬的),体色变为茶红色,不吃食甚至少吃食,离水后死亡。

  防治措施:

  病毒性红体相对来说发生几率要小,防治的话要从源头控制,如果病原无法控制的话,就要从环境和对虾体质方面入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主要措施:

  ①选择优质虾苗

  ②尽量选择质量较好的水源,有条件的尽可能在沉淀池沉淀消毒后在进入养殖池中,当发现周边池塘有出现疑似病毒性红体病时,立即切断水源,实行封闭性养殖。

  ③在养殖情况不好时(天气经常性变化,持续高温降雨等),多改善底部环境,减少病原微生物繁殖发育的可能;勤开增氧机,尽可能的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版权所有:郑州赛有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78434号-1